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这是习近平为全国脱贫攻坚模范荣誉称号获得者赵亚夫颁奖。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一年有365天,其中有200多天是在“田间”度过的。 在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的田野里,人们总能看到一位八旬老人忙碌的身影。
在戴庄,没有一个村民不认识赵亚夫。 “在外人看来,赵先生不善言辞,但只要和我们在一起,他就有说不完的话。” 村民彭玉和说。
“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含着泪水?因为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 当赵亚夫看着农民、土地、庄稼时,眼神里总是充满了深情。
赵亚夫1941年出生于常州,儿时的梦想是当一名记者。 但真正让赵亚夫坚定自己的志向并最终在农村扎根的,是他年轻时遭遇的三年自然灾害。 当时,赵亚夫正在宜兴农林学院读书。 “农村太辛苦,农民太穷,农业太重要!用学到的知识帮助农民脱贫,非常有意义!”
1961年,20岁的赵亚夫毕业后被分配到镇江农科所工作。 从此,他扎根辽阔的农村土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60年。 从农业技术员到志愿者,他用实践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
赵亚夫首先以增加粮食生产为重点,努力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 在此期间,他在武进、丹阳、宜兴等地农村呆了7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走访了苏南丘陵山区农民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最多。
1982年,赵亚夫赴日本学习水稻种植技术。 他每天学习、工作16个小时以上,用自己攒下的外汇换来了13箱农业图书资料和20株珍贵的原生草莓苗。
回国后,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水田增粮、山坡致富”的丘陵山区农业发展思路,并率先在农村推广日本草莓种植技术。 为了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培训效率,他还建设了数千亩农业示范园,很快就吸引了大批农民和大批“万元户”。 第一批建筑建在茅山老区,村民们称之为“草莓楼”。
1993年,赵亚夫当选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由于放不下乡土情怀,他提出不再留在委员会的要求,坚持下乡、下基层。 直到2001年他退休时,镇江市委领导问他有什么打算。 他还考虑的是到镇江最贫困的戴庄村,探索经济薄弱地区如何率先脱贫奔小康。
戴庄地处茅山山脉中段有机农业赵亚夫,地势高,土壤贫瘠,灌溉困难。 历史上一直是山穷水少、农业效率低下的地方。 2003年之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
正当村民们苦苦寻找脱贫出路时,赵亚夫来了。 这一次,他是一名普通的志愿者。
“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活、帮农民卖、让农民致富”。 退休20年来,赵亚夫一直坚持不收取指导费、不搞技术入股、不做技术顾问的“三不”原则。 做好农民工作。 戴庄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也从2003年的2800元增加到2020年的3.4万元,村集体经济从负债80万元增加到年收入420万元。 省委、省政府三度发文推广“戴庄经验”。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里”。 20年来,赵亚夫读遍了从一村到千户致富的忠告。
资料图:赵亚夫在田间劳作
2008年汶川地震后,年近70岁的他主动做志愿者,先后18次飞往绵竹驰援灾区,指导江苏援川农业示范园建设,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收入3亿元。
2013年以来,他带领团队积极参与东西部精准扶贫,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超过350万亩,惠及农民16万户,帮助农民增收近300亿元。
2018年,赵亚夫带领农业专家团队首次深入黔东北大山,为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把脉”。 4天内,他走访了7个乡镇的14个农业点。
赵亚夫说,他用了17年的时间探索“戴壮经验”,复制推广到更多贫困村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幸免,没有一个家庭被抛下。”
然而,在脱贫路上有机农业赵亚夫,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
“只有传承火力,我们才能继续蓬勃发展。” 2018年5月,亚福团队工作室成立,建立了“亚福团队工作室+地方分公司+农业专家+地方人才+大农户”的组织体系。 累计培养农村科技人才1200人,为句容100多家农村合作社、45万农民提供技术支持。
“40岁学日语,50岁学营销,60岁学电脑,70岁学有机蔬菜……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希望更多人关注赵亚夫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很多东西可以做”。完毕!”
赵亚夫的手机上有200多个农民的电话号码。 无论农民有什么问题向他请教,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 “我将一生努力,帮助农民致富。” 这是赵亚夫的承诺。
【赵亚夫讲话】
获得这项荣誉我真的很兴奋。 到北京后我基本上一夜没睡,但精神很好,感觉一下子年轻了很多。 我一生都在与贫困作斗争。 我看到了我们国家的贫穷,也见证了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 我对“三农”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非常自豪。 我今年80岁了,身体状况依然良好。 只要我还能跑,我就会继续为乡村振兴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