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信息技术全面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
大家庭农场主模式的典型代表,具有劳动力成本高、人均耕地较多的特点,需要依靠机械化、数字化来降低农业成本,信息技术覆盖了从播种、管理到收获的各个环节。
在播种环节日本数字农业,将气象、土壤等农业生产参数信息,耕地、能源等资源信息以及市场信息、劳动力信息等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根据当地土壤条件和气候变化,得出最佳种植方案,种植适宜的作物。在播种环节,利用智能机器人、智能农机等智能设备完成播种的自动化,如智能喷雾器按设定的路线施肥、喷洒农药。在管理阶段,通过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农场内的温度、湿度、风力、雨水等信息,精准确定每个地块的播种耕作时间;在收获阶段,利用智能收割机、智能采摘机等智能机械,实现规模化、高效采摘。
日本:有针对性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日本农业的特点是人多地少日本数字农业,小规模耕作占农业的很大比重。官企联手推动“智慧农业”,开发了国家平台(WA-GRI),将分散在ICT供应商和农业设备制造商手中的公共数据汇集起来,为打造更高质量的服务提供支持。政府鼓励IT企业“跨界”进入农业技术研发领域。例如东芝利用先进的电子遥控技术、新能源技术和自动化管理系统,优化农作物生产所需的光、水、土、肥组合,实现各类蔬菜的量产;通过投资远程影像技术,减少农业生产所需的管理人员,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我国基本国情和农业状况是大国小农,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截至2020年3月,《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仅为8.2%。可以说,我国智慧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2019年,我国综合机械化率为69%,而美国、日本均达到99%以上,我国与美日差距较大。另外,从农业物联网应用来看,美国80%的农场都已经使用农业物联网,从农业机器人应用来看,日本已进入农业机器人时代,而我国尚处于试验示范阶段。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机械化水平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在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弥补农业短板的同时,还应顾全大局,利用已有优势,提高农业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