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智慧农业补贴,浙江省建德市杨村桥镇草莓小镇,工作人员检查“数字化草莓植物工厂”种植的草莓。 翁新阳/瞭望新闻周刊 摄
新华社北京4月9日电(记者陈聪)随着我国农村常住人口逐步减少,未来土地归谁种的问题亟待解决,智慧农业或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答案。
国内多地智慧农业的探索已深入到组织模式、产学研结合等方面,但智慧农业发展也面临基础设施、数据质量、“智”人供给等挑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智慧农业实践不断深入
在山东,90后何士宝一人经营1000亩土地,连年实现粮食高产稳产。这得益于当地吸引高学历人才的激励机制,让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得以有效落地。
何世宝所在农业企业负责人张燕生说:“收入和农场效益挂钩,加上当地的人才补贴,像何世宝这样的大学生农民,一年能挣10多万元。”
地方政府也在不断努力建设数据平台。
浙江省打造的“农村大脑”贯穿省、市、县三级,日均访问量超120万次,在杨梅产地台州市仙居县,可以精准获取到每户、每棵杨梅树的数据,为保险、贷款等服务提供了依据。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干部陶忠良介绍,浙江从源头统一数据格式、语言体系等,实现多行业高效链接。
此外,各地也在努力让前沿技术更加贴近农业。
在安徽,胡益民身兼副研究员和企业副总经理的双重身份,他身边有近百名身兼双重身份的科研人员。胡益民说,这有助于他们直接面向农业现场,充分对接市场。
胡益民所在公司的产业园内,已经聚集了40家智慧农业企业,覆盖了全产业链,企业间利用最新科研成果,形成生态圈,由于底层数据相互开放,企业间协同关系紧密,集成创新的便捷性得到提高。
2月11日,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西南智慧农业产业园,工人在采摘无土栽培的西红柿。姚永良/瞭望新闻周刊供图
智慧农业发展亟待破解堵点
我国智慧农业发展仍需要克服诸多障碍,如基础设施不足等,其中首要的障碍就是集约化程度不高。
中国农民户均耕地面积少,技术投入回报低。有经销商表示,愿意尝试智能设备的农民基本都是大农户。专家认为,中国农业社会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智慧农业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
另一个障碍是数据,一方面,农业数据采集和利用不足,体现在市场上缺乏大型的第三方农业数据采集公司。
“数据采集困难带来的是根本性影响。”胡益民说,这关系到农业数字化体系能否正常运转。
另一方面,我国农业数据缺乏标准,客观上造成数据整合困难。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们掌握了农作物的长势,但由于数据不互联互通,无法为有需要的人提供趋势预测。”
此外,人才的匮乏也制约了智慧农业的发展潜力。有学者表示,原因之一是交叉学科的布局、引导人才下沉的体制机制尚在规划之中,对农业数字化的认识还不够。另外,当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愿较低,导致相关人才的短缺更为严重。
多方携手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专家、基层干部、企业领导、农业经营者等人士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建议。
针对基础设施问题,在补齐短板的同时,可优先在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发展智慧农业。
为提高规模,智慧农业项目可更多地围绕集约化经营主体开展,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同时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
为了实现农业数据的精准有效积累,可以探索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数据分红机制,同时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独享某一农业模式的使用权智慧农业补贴,政府无需对数据进行过于细致的收集,以保护企业的积极性。
为推动数据标准统一,需建设全国农业数据共享平台,明确访问权限、明确保密责任,加快推进农业数据安全立法,逐步建立多方共赢的数据利益联动机制。
培养复合型人才,可以锚定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创新跨学科培养方式,让相关专业的学生对智慧农业发展方向有更深入、更准确的认识。(记者徐雄、水锦晨、徐顺达、叶菁、黄腾、郭雅茹、苟利锋、赵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