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瑞士钟表匠正在调整自动机械表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镇农民喜获大丰收
一位瑞士小农夫抱着他的羊
贵州省贵阳市小车河城市湿地公园
瑞士莱茵瀑布
■编者注
借助中瑞自贸协定生效带来的利好条件,借力贵阳国际生态文明论坛平台,依托贵阳综合保税区等载体,与瑞士地理、自然条件相似的贵州在“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推动跨越”的征程中,提出了学习瑞士经验、打造“东方瑞士”的设想。
在此背景下,贵阳日报传媒集团整合贵阳日报、贵阳晚报、贵阳网采编资源,组成采访团队瑞士智慧农业,深入瑞士及贵阳相关行业,采访政界、商界、学界相关人士,结合贵阳发展现状和比较优势,采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报道的形式,挖掘瑞士在工业、农业、服务业、旅游、城市建设、职业教育等领域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助力贵阳打造“发展升级版”,助力贵州打造“东方瑞士”。
诸多事实表明,贵州与瑞士之间的合作正越来越紧密。
2013年7月20日,瑞士联邦总统于力·毛雷尔率团出席2013年贵阳国际生态文明论坛年会,并参加“对话贵瑞:携手瑞方实现绿色追赶”论坛,就中瑞双方如何通过绿色发展实现追赶交换了意见。
2013年底,贵州省生态文明与山地经济交流团应邀访瑞,签署了《中国贵州省与瑞士联邦发展合作署合作意向书》,双方达成在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合作的意愿。
2014年上半年,贵州自瑞士进口114万美元,超过去年全年88万美元的进口总额。
2014年7月11日,瑞士联邦议院参议院议长汉内斯·格曼率团出席贵阳国际生态文明论坛2014年年会。在年会同期举办的“中瑞对话2014”论坛上,中瑞双方就医药健康产业、山地经济、生态旅游、清洁技术等进行了广泛交流。
截至目前,瑞士在贵州累计投资额达1600万美元。而且,瑞士企业的投资重点正逐步从北京、长三角、珠三角转向中国内陆和西南地区。其中,随着贵阳综合保税区的设立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贵州正逐步成为瑞士企业投资的新热点。
…
随着中瑞自贸协定正式生效,禀赋如此相似、交往日益密切,正在“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进跨越”的贵州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提出了学习瑞士经验、建设“东方瑞士”的梦想。
《时代》:“瑞士与贵州的合作之路已经铺平”
2013年7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瑞士总统毛雷尔时说:“贵州地处中国西部,地理条件、自然条件同瑞士相似,希望双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山地经济等领域交流合作,实现更好更快发展。”这为贵州在绿色发展上学习瑞士、赶超瑞士指明了方向。
2014年7月1日,中瑞自贸协定正式生效。这是中国与欧洲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贸协定,也是涵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领域的高水平、广泛的协议。瑞士将立即对中国99.7%的出口产品实施零关税;中国将最终对瑞士84.2%的出口产品实施零关税。
2014年7月初,中国瑞士自贸区贵阳示范园区暨贵阳综合保税区的标志性建筑——贵阳综合保税区展示中心正式开馆。该中心由贵州馆、瑞士馆、规划馆、屋顶花园四部分组成,集产品及规划展示、开发建设指挥、投资合作洽谈等多项功能于一体。
在中央支持、自贸红利释放、平台搭建等作用下,贵州打造“东方瑞士”时机已到。
“我认为贵州与瑞士合作发展的时机和条件非常有利,合作之路已经铺平。”瑞士联邦议会议长汉内斯·赫尔曼说:“我坚信贵州与瑞士有很多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机会。这是因为瑞士已经与中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同时,贵阳综合保税区的设立也为希望在贵州投资的瑞士企业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
贵州作为欠发达、欠发达省份,需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实现“两个加一推进”的赶超;贵阳作为省会,需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实现打造“发展升级版”的目标。
今年4月11日召开的贵州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招商引资;要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引进实施高端项目;要坚持新型城镇化方向,加快城镇化步伐;要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要加快发展教育,深入实施教育“四个突破工程”和“9+3”计划,加快普及十五年教育。
对于正在努力打造“发展升级版”的贵阳来说,改革开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只有通过全方位、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才能打破与外界人才、信息交流的壁垒,搭建学习吸收先进经验和技术的平台,形成追赶、带动、促进发展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紧盯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大力引进资金、项目、技术、管理、人才等各类要素。
贵州、贵阳需要的,恰恰是瑞士拥有的——以钟表、机床为代表的精密制造和机械制造是瑞士工业经济的支柱;以银行业、保险业、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是瑞士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的职业教育使瑞士的人力资源具有竞争力;“世界花园”的美誉则是瑞士生态保护和城市建设水平的最好注解……
贵州、贵阳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已搭建合作平台,瑞士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产业优势,双方合作有着无限可能。
“贵阳综合保税区为吸引更多企业入驻打下了基础,未来这一区域必将实现跨越式发展。瑞士与中国签署了自贸协定,瑞士企业看到贵州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合作意愿强烈,会考虑既然要选择一个地方发展,何不给贵州、给贵阳一个机会?”瑞士驻华大使达西说。
汉内斯·赫尔曼也表示,贵阳综合保税区的成立为瑞士和贵州的合作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我觉得贵州有人才,瑞士有产品、有企业、有创造力。如果有更多的企业来这里,将为瑞士和贵州创造更多的合作共赢的机会。”
区位优势:“贵州瞄准瑞士非常明智”
“我进出瑞士一百多次,每次都觉得瑞士和贵州很像。如果贵州有一天变得像瑞士,用今天的话来说,我的梦想就实现了。”博鳌亚洲论坛前秘书长龙永图说。
瑞士位于欧洲中部,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均为内陆地区,都是典型的山区,境内山脉纵横交错。瑞士平均海拔1350米,贵州平均海拔1100米,都是山清水秀的地方。瑞士有“世界公园”的美誉,贵州也是著名的“公园省”。两者都缺乏适合农业发展的耕地,都是内陆地区,交通不便,但同时又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尽管自然条件高度相似,但两国发展水平却有很大差异。
瑞士已进入世界最发达国家行列,但因为种种原因,贵州至今仍属于欠发达和欠发达地区。
瑞士工业形成了机械、电子、仪器仪表、医药、化工等产业,并通过走“高、精、尖”路线,很多工业产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贵州工业则存在总量小、很多工业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等问题。
瑞士农业已发展成为以畜牧业为主、机械化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较高;贵州农业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潜力,但面临着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差、设施农业比重不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科技支撑能力不够等问题。
瑞士服务业高度发达,国内约75%的企业从事服务业,全国70%以上的GDP来自服务业;贵州现代服务业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6.6%。
如果说瑞士可以对“地理决定命运”说“不”,那么贵州也有理由向瑞士学习,通过长期努力,打造“东方瑞士”。相似的自然条件,让贵州具备了打造“东方瑞士”的“区位优势”。
贵州省决定通过深化交流合作,让瑞士现代发展理念在贵州生根发芽、瑞士优势产业和企业在贵州共同发展、瑞士先进生态环保技术在贵州更多嫁接运用、瑞士文化旅游、教育发展经验在贵州更多开花结果。
“贵州非常积极地吸收别人的发展经验,特别是把目光投向了瑞士。贵州非常有智慧。我这样说,不是因为我是瑞士人,而是因为贵州和瑞士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戴尚贤高度评价贵州打造“东方瑞士”的梦想。
为了打造“东方瑞士”,贵州张开怀抱向瑞士学习,瑞士也向贵州提出很多建议。
“贵阳综合保税区和贵州的工业园区可以在税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更多的优惠条件,吸引瑞士企业。”对于贵州的产业发展,戴尚贤建议:“我想这些举措会帮助瑞士企业来到贵州、来到贵阳,在这么美丽的地方落脚,然后发现并爱上这个地方。”瑞士驻华大使馆参赞夏菲也明确表示,很多瑞士企业正在考虑在贵阳开展商业活动。
“贵州应该开发能够刺激不同客源市场需求的景区;按照平均需求而非最大需求来规划基础设施和提供服务,并配置相应的配套区域;让本地企业参与;通过优化资源、提高能源效率节约成本,为目的地打造优质形象和良好口碑。”为推动贵州旅游业发展,瑞士圣加仑大学旅游服务管理教授克里斯蒂安·莱泽提出三点建议……
人和:“贵州和瑞士都有绿色发展理念”
“瑞士缺乏自然资源,经济一度积贫积弱。”瑞士环境技术促进局驻华首席代表马瑞说,瑞士在发展过程中深刻认识到瑞士智慧农业,只有立足现实,才能超越现有的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
马瑞所说的“超越现有发展模式”,就是绿色发展。
瑞士通过发展环保高效的工业,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了良好的生态,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和世界上生活环境最好的国家。
瑞士凯勒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建筑物理首席教授布鲁诺·凯勒认为,贵州和贵阳也应该有这样的(绿色发展)理念,“贵州和贵阳立足于良好的生态优势,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确实,绿色发展理念在贵州和贵阳的发展历史上始终如一且不断深化。
2014年6月5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6月9日,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在贵阳召开,会议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作出全面部署。这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引领性事件,将对贵州未来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会议明确,建设生态文明试验示范区,必须坚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发展,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必须按照环境友好和生态友好的要求,重点发展能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的产业;必须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必须抓住具有引领示范意义的重点领域,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
(接第2页)
乐观的
“东方瑞士”之梦
——访谈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赵伟
初秋的杭州,蝉鸣不断。
带着“贵州如何向瑞士学习”这一问题,本报记者来到杭州,专访了《两个国家为何性质如此相似,经济却如此不同——瑞士与贵州的比较研究》一文的作者、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赵伟,请他结合自己在瑞士的留学经历,用自己深厚的经济学功底,为贵州实现“东方瑞士”的梦想献计献策。
“瑞士和贵州有太多相似之处了。”采访伊始,赵伟就指出了贵州复制瑞士成功经验的前提条件。
赵伟说,瑞士既没有太多良田,也没有重要的矿产资源,自然条件和贵州差不多,但矿产资源比贵州少很多,“你可以这么理解,贵州就是放大4倍的瑞士。”
那么,鉴于如此之多的相似之处,瑞士可以借鉴哪些经验呢?
赵伟认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关键。他表示,瑞士有三大主导产业:金融、精密机械制造、食品加工。这些主导产业的建立和发展,都与瑞士人民利用自己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息息相关。
“从经济学角度看,在交通不便、运输成本较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区域间或国际分工的最有利方式,取决于该国或地区选择节省运输成本的可贸易产品。因此,瑞士制造业具有规模小、价值高、附加值高的特点。”赵伟说,此外,瑞士的发展离不开抓住两次工业革命机遇。“难能可贵的是,贵州抓住了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历史机遇。”
在赵伟看来,大数据产业是贵州因地制宜发展的最好体现。贵州气候凉爽,生态环境良好,地质构造稳定,信息网络设备安全系数高,对全球高智商、高知识、高投入、高收入群体很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大数据产业受交通环境限制最小,适合在贵州这样的山区省份发展。
以此为例,赵伟建议,在后发赶超过程中,贵州要锐意进取,率先试错体制机制,扩大自身优势,谋求跨越式发展。“我对贵州经济发展依然充满期待,依然相信贵州有‘变身瑞士’的天然条件。”采访最后,赵伟表示,通过贵州人民的不懈努力,这个高原省份一定能够总结出自己的发展经验,实现后发赶超的宏伟目标。本报记者 陆蓉
■ 贵阳报业传媒集团赴瑞士报道邝顺强、余英、黄思思、张克、廖安徽/文周远杰/图
■贵阳网记者何敏建、实习生夏敏玲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