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记者 吴鹏权
“第一,要懂农业。第二,要善于和各类农业主体打交道。第三,要善于调研农业专家,勤于思考。”2日下午,荣获2023年度全国政协委员杰出履职奖的刘慕华在北京接受记者专访时总结了自己履职的心得。
来自赣南农村的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江西省委副主委、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慕华,30多年来深耕“三农”沃土。如何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这一直是他关注的焦点。
2022年10月20日,刘慕华深入田间地头调研。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农业涉及面很广,需要细心调研、做功课、做系统思考。”自2018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以来,为了高质量交出“农”字当头的工作,刘慕华一直奔波在田间地头,走访群众、询问民生。“幸好我的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工作能跟本职工作结合起来。”
调研中,刘慕华发现,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日益突出。面对“谁来种地”的问题,这位农业专家不断倡导“农业机械化技术”。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他提交了“加快推进无人农场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提案,希望通过推广应用无人农场技术,有效解决粮食生产中人力不足、用工成本高等问题。
2023年11月,在全国政协召开的“三农”工作对口协商座谈会上,刘慕华建议发展农业社会服务组织。“农业社会服务组织有相应的设备,只要提供相关服务,农村哪怕一对老夫妻,也能种出好庄稼。”
作为江西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科技攻关团团长,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毕业的刘慕华,带领团队研制水稻插秧机、全自动直播机等现代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我们正在研发秧苗播种移栽机,争取一两年内通过产业化服务农民,秧苗播种后长得很快。”从小干农活的他认为,科技深刻改变了农业的种植模式,推动了传统农业向智能农业转变。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素有“江南粮仓”之称,是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江西重点发展双季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刘慕华坦言农业专家,农民种植双季稻成本高,“双收”期间农村劳动力紧缺。
对此,刘木华提倡种植再生稻,一季稻收割后,稻茬上休眠的腋芽可以再次萌发,再收获下一季稻米,“这样可以减少农民的劳动成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无论是呼吁应用农业机械化技术,还是倡导种植再生稻,刘慕华的最终目的都是降低农民种粮成本,保障农民种粮收入。“农民能赚钱,种粮积极性才能进一步提高。”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粮食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产177.6亿斤,创下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脉。在刘慕华看来,不仅要守住耕地数量红线,更要守住耕地质量红线,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安全基础。2021年,他提交建议,要利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实时掌握全部耕地信息,进行全周期监管,实施精细化、精准化管理。
在任七年间,刘慕华聚焦耕地保护、推行“田间经理制”、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提交了近20份与“三农”相关的提案。刘慕华说,只要学好本业、爱本业,农业就大有可为。“我会继续在‘三农’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献策献策,实事求是,履职尽责在路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