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耕地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化肥这个肥料的“阳刚品类”,失去了有机营养素的阴柔滋养,暴露出其暴力的一面,从而凸显出化肥植物营养的弊端。真理是相对的。一种理论在一定阶段、一定条件下是可行、正确的,但在另外一个阶段、另一种条件下就不可行、正确。西方科技界前辈创立的化学植物营养学传到今天的中国,引起了很大的问题。
忽视向土壤补充水溶性有机碳,是经典土壤肥料理论的一大缺陷!
化学植物营养最重大的错误是对植物碳养分吸收途径的误判。人们认为,CO2吸收和光合作用是植物唯一的碳源,这就是“单通道理论”。事实上,植物必须而且确实有另一个“碳通道”,从根部吸收小分子水溶性有机碳(有效碳EC)。
碳对于植物来说既是营养物质又是能量物质。植物是“碳饥饿型”的,这意味着它们缺乏碳。从化工厂营养的角度来看有机肥之父,这被称为碳“短板”。这只会影响植物的养分积累。从能量物质的角度来看,缺碳也会导致植物能量透支。 ,消耗养分并积累有机肥之父,导致植物处于“亚健康”状态。
缺碳会导致作物出现以下症状:
1.早衰:早衰,生长缓慢或生育年限大大缩短。
2、根系弱:作物根系少,发育不良,株势弱,产量低。
3、黄叶病或失绿症:这在温室作物或长期阴雨天最常见。
4、亚健康:农作物无明显症状,但出现枯萎、生长缓慢、瘦弱或倒伏等现象。
5、防病抗逆能力低:作物在正常条件下失去抵抗逆境的能力,对寒冷、干旱、涝害和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较低,很容易导致严重的收成损失。
6、农作物种质退化。
与其他农作物病害不同,农作物缺碳病害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总体情况——东西南北几乎所有农作物都可能发生缺碳病。
2、系统性——不仅对农作物造成直接病害,还会间接引起更多病害,导致农药使用量增加,带来新的经济损失和粮食不安全。缺碳病还导致化肥利用率下降、生产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土壤和环境问题。因为“碳”的缺失,出现了很多环境问题、社会问题、民生问题。
3、长期——造成生态循环链破坏、农业环境恶化、种质资源退化等问题,难以修复和持续。
水溶性有机碳是有机肥力的本质,也是土壤微生物的能量来源。微生物的另一个主要能量来源是氮。微生物繁殖的最佳C/N值在25左右。土壤板结的最根本原因是土壤C/N值过低,导致微生物生存障碍和生物多样性问题。当耕地有机质含量下降到1%(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仅为0.01%)时,我们的学者还在谴责化肥,说“长期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 ”这话是不是错了?
在植物原生态条件下,矿质养分被植物根部分泌的有机酸和表面腐殖质的水溶性物质(黄腐酸)侵蚀,以零电的有机配位状态被根部吸收到植物体内。价格。在贫瘠的土地上或施用大量化肥时,矿质养分以电离状态进入植物体内。
传统土壤肥料科学认为,矿质养分以离子状态进入。这种理论与实际并不完全相符,导致土壤和农作物出现“阳盛阴衰”的局面。实践证明,矿质营养素有机化合物的零电状态比离子状态具有更高的生物有效性。因此,矿质营养素以离子状态进入,这是无奈和不合理的。
如果说以NPK为代表的化学植物营养是肥料之父,那么以C为主要成分的有机植物营养就是肥料之母。长期偏施化肥,导致土壤和植物“阳行阴”,是当今农业问题的主要根源。 “阴阳和谐”应成为化肥行业和施肥技术的长期指导方针。
传统有机肥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化工厂营养理论的影响,我国工厂化生产有机肥普遍不注重水溶性有机碳。它采用高温发酵、多次翻堆工艺和高温干燥,将有机碳转化为CO2并排放。此类有机肥的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仅为1%左右,而能被植物根系吸收的小分子水溶性有机碳有效碳(EC)也仅为约1%。 0.5%,而活体微生物几乎为零!有机肥变成了无籽的“腐化”外壳!这就是传统有机肥肥效低、见效慢的根本原因。因此,普通有机肥没有也不可能有描述有机营养的技术指标。
有机肥是否合格,应以有机大分子是否分解为可被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部直接吸收的小分子为标志,即施入土壤时不再消耗氧气。